巴塞爾藝術展不只是為藝廊而設的活動,也是由藝廊支撐的活動。這可以從展會源流說起──由三位巴塞爾藝術經銷商Ernst Beyeler、Trudl Bruckner和Balz Hilt於1970年創立的起源,以及展會現時的結構。
巴塞爾藝術展在巴塞爾、邁阿密海灘、香港和巴黎展會的參展商並非由巴塞爾藝術展的總監挑選,也不是指定策展人評審或任何顧問公司的選擇。其實,每個展會都各自有一個由藝廊主組成的評選委員會,但這究竟是從何而來?
隨著巴塞爾藝術展在規模和重要性上日益擴展,四大展會的參展申請激增:在歷史最悠久的巴塞爾展會上,來自六大洲,藝術市場不同領域的藝廊主將要爭奪在主展區「藝廊薈萃」(Galleries)中不到三百個展位。藝廊要不斷修正他們的網上申請計劃書,精心挑選展出藝術家,並提供展位模擬圖。
為了從眾多藝廊申請中篩選出最傑出的參展者,每場巴塞爾藝術展會都設有一個由六至八人組成的主委員會。另外,一群同樣身為藝術經銷商的專家負責其餘以專題形式呈現的展區,例如巴塞爾展會的「藝創宣言」(Statements)和巴黎展會的「新藝初探」(Emergence),這些展區專為新晉畫廊呈現年輕藝術家的作品而設;又或者是邁阿密海灘的專門為具歷史意義的藝術實踐而設的「藝術史事」(Survey)展區。 雖然申請巴塞爾藝術展主展區的藝廊是根據展覽項目的整體質素和實力進行評選,但申請為專門項目而設的展區則完全根據藝廊提交的項目計劃內容而進行評選。
對於渴望入選的藝廊而言,整個過程既艱鉅又緊張,而對於委員會成員來說,這個過程同樣責任重大。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評選委員會的成員Prateek Raja表示:「篩選很困難,我們收到的申請數量很龐大。」Prateek Raja與妻子Priyanka Raja共同擁有印度加爾各答和孟買的Experimenter藝廊。
這些會議以嚴格保密著稱,評選委員會猶如披上一層莊嚴神秘的面紗。然而,委員會的最終目標是盡可能以最公正的方式,組建效果最佳的藝術展。巴塞爾藝術展巴黎展會總監Clément Delépine在談到巴黎展會的評選委員會時說:「其中並無神奇,只有大量的辯論和許多重要的對話。雖然整個藝術領域都植根於主觀性,但委員會則是根據他們的認知,討論某間藝廊的參與對展會的重要性。」
巴塞爾藝術展的展會及展覽平台總監Vincenzo de Bellis補充:「我們清楚藝廊會竭盡全力準備申請計劃,這也是我們不論藝廊的地位或參展年資,年復一年地仔細審視每個申請的原因。」要保住參展資格也並非易事——現場評估人員會檢查展位的外觀和品質,並觀察每天的展品轉換,然後進行討論。即使是過去成功參展的藝廊也必須每年重新申請,所以持續進步和發展至關重要,不能安於現狀。
不過情況並非一直如此。1970年代,巴塞爾藝術展是一群藝廊每年春天的聚首之地,當時是一場前衛的藝術市場實驗。隨著藝術市場擴張,一個由參展藝廊組成的顧問委員會就在那十年間隨後組成,最初包括大約25位藝術經銷商。
1990年代早期一場危機使情況出現了變化,當時瑞士的展會已經超出以前的規模。許多人認為1993年是巴塞爾藝術展發展的轉捩點,混亂的展位分佈和令人失望的銷售額等問題導致經銷商要求退款。時任總監Lorenzo Rudolf帶領團隊改善展會佈局,引入了更寬闊的走道和標準化的展位尺寸:這場「革命」標誌著我們所認知的藝術展會原型。Rudolf還成立了一個評選委員會,自此巴塞爾藝術展就擁有了一個同行評選制度。
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評選委員會的八名成員每年都會舉行多次面議,進行辯論和討論。Prateek Raja說:「我每年在評選委員會的工作上大約要花費四到六周的時間。」規模較小的巴黎展會只有不到二百個展位,評選過程便更加密集,而且通常會緊密地一次過進行──「總共大約一周時間。」巴黎Air de Paris藝廊的共同創辦人Florence Bonnefous補充道。自2022年藝+巴黎(今年正式更名巴黎展會)首次舉辦起,Bonnefous就一直擔任評選委員會成員,但他在2000年代初Sam Keller任內的巴塞爾藝術展時就已曾經擔任巴塞爾展會的評選委員會。
會議的氣氛有時會非常緊張。Clément Delépine說:「當成員開始爭辯時,確實很激烈,當然也很有建設性。」Bonnefous介紹,評選委員會成員們會事先閱讀申請材料,然後再在會議上再次一起閱讀,共同查看PDF檔、SketchUp方案和Excel表格,有時還會就某個特定立場展開激烈的辯論。各個展區的評選工作首先由特邀專家推薦,但最終仍由主委員會投票決定。
過程中,意外情況層出不窮。「『新藝初探』和『藝新領異』(Premise)展區都以項目形式呈現,有時某個年輕藝廊的申請材料實在太過驚豔,整個投票過程僅需一秒鐘。」曾經見過委員會全體同時舉手的Clément Delépine解釋道。「整個房間都洋溢著興奮之情」。有時,成員們要進行漫長的辯論,立場搖擺不定。「有時,你會在一份申請上花費大量時間:有人提出了支持某個藝廊的觀點,你會看到投票結果從六票反對一票贊成,再到五票反對兩票贊成,最終七票全員贊成。」
創立50多年之後,巴塞爾藝術展的同行評選程式是否依然公平有效?Clément Delépine將它和民主制度類比——雖不完美,但遠勝於其它系統。他說:「委員會依靠的是集體智慧,所有成員都致力於維護展會的完整性。」Bonnefous表示,挑選最終參展的藝廊絕非易事:「我不會失去客觀性,但有時做決定確實令人心碎。」Raja仍然記得作為非當事者的感覺:「當我們仍然只是申請參展的藝廊時,我很難贊同和理解其他藝廊住可以負責批判我的項目。但當你成為評選委員會的議員時,你很快會意識到這是個多麼重大的過程。我們有著幾項制衡原則,作出決定前也會不斷審議和辯論。這個評選過程是多年來與其他藝廊主(前任和現任成員)一同精心制定,他們深入了解申請展會的藝廊,對申展藝廊的不同層面作出敏銳的洞察及深思熟慮。我可以保證每一位委員會成員都公正不阿,他們是真正的藝廊主,是一群熱情而正直,以良知和理性主導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