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tthew Krishanu在帶我參觀他在倫敦的工作室時說:『這些畫作是以現在式創作的。』他將在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 Centre)舉辦展覽『The Bough Breaks』,還將在今年稍後於洛杉磯Tanya Leighton藝廊舉辦個展。Krishanu的具象繪畫作品探討了情感狀態、記憶、藝術史以及過去的殖民主義及帝國遺產,但同時Krishanu仍然十分關注當下。在《Banyan (Boy)》(2023)中,畫中人物在巨大的榕樹枝幹上微妙地保持平衡;在《Sculpture Park (Two Boys)》(2023)中,人物的身影在大型建築物中現出。這次「The Bough Breaks」展覽裏,殖民遺產被破碎支離,形成了一種全新的敘事方式。

Krishanu的藝術創作參考廣泛,從林布蘭到龐貝古城的羅馬壁畫,創作的畫幅尺寸大小不一。他來自雙種族家庭,母親是西孟加拉人,父親是英國白人,在孟加拉國的成長經歷更成為他創作的根基。他把身體作為創作框架,表現人類在文化與政治方面的創傷,例如被西方(尤其是宗教)繪畫傳統抹去的那些被征服與剝削的身體。藝術家指著一個牧師在祭壇上主持儀式的宗教場景告訴我(出自《Blessing》,2024):「我的父母都曾在傳教機構工作。」在《Tree Climbing (Two Boys)》(2021)中,藝術家和他的兄弟坐在一棵榕樹層層疊疊的樹枝上,在印度文化中,榕樹是永生的象徵。他說:「我的父母正是因為大英帝國在印度的歷史而相識。」Krishanu的畫作證明後殖民經歷的複雜性。他的每個系列作品都採用不同的手法,並且一直運用新的邏輯來創作畫面、比例、構圖及對話。

在畫作《Preaching》(2018)和《Procession of Priests》(2020)中,人物被渲染成簡單、扁平的形式,面部表情呆滯無神,以此挑戰歐洲基督教藝術中的傳統權力格局,同時也探究了當前的全球不平等問題——Krishanu的畫作中大多數崇拜者都是棕色人種,而非白人。這些畫作將過去與觀眾的現在連接起來,模糊了時間的界限。藝術家說:「這就是那句老話,個人即政治。」

作者及圖片標題

Matthew Krishanu由Tanya Leighton藝廊(柏林和洛杉磯)、Niru Ratnam藝廊(倫敦)和Jhaveri Contemporary藝廊(孟買)代理。展覽「The Bough Breaks」將於2024年4月26日至6月23日在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呈獻。

Sofia Hallström是駐倫敦的作者及藝術家。

頁頂圖片標題:Matthew Krishanu於其工作室,照片由David Levene拍攝,圖片由藝術家、Tanya Leighton藝廊、Niru Ratnam藝廊和Jhaveri Contemporary藝廊提供

2024年4月26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