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多人都見過凱斯.哈林(Keith Haring)的作品——無論是在博物館、T恤上還是咖啡杯上。
然而,我們卻很少有機會欣賞哈林長達46米的壁畫,這件作品最初是他於1984年為一條紐約高速公路而創作。
對於即將參觀6月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的觀眾來說,也許情況會有所不同:凱斯.哈林的巨型作品《Untitled (FDR NY) #5-22》(1984)是今年展出大型沉浸式項目的「意象無限」(Unlimited)展區一部分,屆時將為觀眾提供千載難逢的體驗機會。
巴塞爾藝術展精心策劃的公共項目和特別展區,如「意象無限」,為展覽增添了獨特能量。這裏不僅有令人駐足驚歎的巨幅作品,還有國際專家在座談會中探討當代理念,為藝術家的創作歷程提供背景。這些都是讓巴塞爾藝術展始終充滿魅力的源泉,它不僅吸引了收藏家、藝術顧問和交易商,也讓博物館館長、藝評人、策展人,以及藝術家和廣大公眾流連忘返。
巴塞爾藝術展的每個展區都由一位策展人掌舵,他的視野必須與每屆展會保持一致。他們將多年的專業知識與技能融入到這項工作的獨特要求中,無論是在安裝長達一條街的油畫所面臨的技術挑戰,還是在繁忙的購物中心上演行為藝術,或是確保講者開啟適當的話題。
巴塞爾展會是巴塞爾藝術展在瑞士舉辦的重要展覽,許多參觀者的必看展區是「意象無限」。今年,在瑞士聖加侖美術館(Kunst Halle Sankt Gallen)的館長Giovanni Carmine的策劃下,約70件大型作品將在16,000平方米的展廳中展出。Giovanni Carmine說:「這是一個巨大的挑戰,因為你是從零開始,然後要為一個以前不存在的空間賦予形式。」
要參加「意象無限」,藝廊要向巴塞爾藝術展由來已久由藝廊主組成的評選委員會(Selection Committee)提交參展申請。Carmine表示:「我們希望『意象無限』盡可能兼收並蓄、豐富多樣,真正展現出當代藝術世界的現狀。」在這個展區中,你不僅可以看到傑出的歷史作品,還有可媲美雙年展等大型藝術展作品的全新創作。不過,Carmine也提到,這不僅僅是有關作品的尺幅。「一件微小的作品也可能需要巨大的空間來釋放它的能量。」
本年度的入選作品包括羅伯特.法蘭克(Robert Frank)的標誌性系列「美國人」(The Americans,1955-57):捕捉美國「垮掉一代」日常的83張黑白照片,從飲食到葬禮和遊行,由Thomas Zander藝廊及佩斯畫廊呈獻。當然,還有前面提到的凱斯.哈林,由Martos Gallery及格萊斯頓畫廊呈獻。還有由高古軒呈獻藝術大師Christo難得一見的作品。更年輕的聲音包括辛巴威藝術家Kresiah Mukwazhi,由Jan Kaps及Blank Projects藝廊呈獻。
對於藝廊來說,這是一個向頂尖專業人士介紹藝術的機會,無論是知名藝術家的獨特作品,還是尚未嶄露頭角的年輕藝術家創作。由於選出的藝術作品沒有統一的固定主題,策展人面臨著特殊的挑戰,就是如何將這些作品放在一個空間中展開對話。正如Carmine所說:「這是一個有趣而複雜的難題。」策展人面臨的挑戰是如何讓不同年代、不同背景的藝術家作品之間迸發出富有成效或是有時讓人感到驚奇的碰撞。
「意象無限」展區的布展時間長達三周,首先是安裝燈光,然後是牆壁,最後輪到藝廊。每間藝廊都會帶來自己的技術團隊。Carmine回憶說:「當我第一次策劃『意象無限』時,布展結束後一個人佇立於空間中,那時我才恍然發覺自己懂得了眼前的是什麼。這是一個城市規模的群展。一個處於室內的露天展覽。』
在位於Messeplatz的展廳之外,巴塞爾藝術展自2010年起就開始呈獻名為「城藝之旅」(Parcours)的露天公共藝術展,以場域特定作品回應城中各處。展區的新任策展人兼紐約Swiss Institute總監Stefanie Hessler說:「這是邀請參觀者從各種藝術項目的角度,以不同的方式瞭解這座城市。」Hessler以呈獻有關貿易、全球化和生態進程的展覽而聞名;有鑒於此,她的首次「城藝之旅」展覽將重點放在「轉變和流通」上。近幾年的展覽主要集中在萊茵河的對岸,而Hessler則把重點放在Clarastrasse大街附近的區域,而這條街也是往返巴塞爾藝術展場地的必經之路。Hessler說:「這條街道正在經歷劇烈的轉變,反映了我們作為人類、市民和消費者的行為在城市空間如何變化。」
這片區域不少商店將融入藝術元素,包括櫥窗展示的霓虹燈,這是來自莎芭拉拉.塞爾弗(Tschabalala Self)描繪日常食品的「Bodega Run」項目。在非洲雜貨店「Tropical Zone」,另一位探索文化遺產的藝術家阿爾瓦羅.巴林頓(Alvaro Barrington)創作了一個可以展出商品及新畫作的陳列架構。與此同時,雕塑家尼娜.卡內爾(Nina Canell)正在一個許多瑞士公寓都建有的地下防核碉堡展出全新影片作品,這些地堡建於第二次世界大戰後。Hessler說:「一年到頭這兒有很多用途。有些被用作嘉年華劇團的排練場地,還有一個地堡正被一個乒乓球俱樂部使用。」
在不同的地點放置作品意味著要滿足一些獨特要求。Hessler說:「有些作品是專門為其所在場地而創作的。有些時候,而我們必須為現有作品創造完美的觀賞環境。」瑞典藝術家林立施(Lap-See Lam)的影片裝置作品探討了中餐館內的文化潮流和經濟壓力,這就意味著要在Klara 美食廣場內建造一個特別的房間,為其落地投影作品創造必要的沉浸式環境。
從今年1月「城藝之旅」展區的申請截止起,Hessler就一直與入選藝術家保持溝通,制定項目並協商場地使用事宜。而裝置藝術本身,則需要來自藝廊、藝術家工作室和巴塞爾藝術展的技術團隊一起進行為期三天的緊湊準備工作。Hessler認為,策劃大型活動讓她準備好面對艱鉅的過程,例如在2001年策劃了加拿大雙年展Momenta。她說:「『城藝之旅』有點像小型雙年展或藝術節,很多不同團隊參與其中,過程活力滿載。這是一個合作性很強的項目,我很喜歡。」
巴塞爾藝術展舉辦的免費活動必須同時滿足藝術專業人士和藝術初哥等廣泛受眾,巴塞爾藝術展的對談項目「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Conversations)的策展人Kimberly Bradley對此深有體會。她解釋說:「我們在策劃時就考慮到了這一點。我們的主題都很與時俱進,你可以深入學術討論,同時我們也會從大局出發。」
用策展人的話來說,「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就像是「馬賽克」,沒有一個貫穿的主題。今年已是項目舉辦的第20個年頭,涵蓋的討論包括藝術市場、科技、博物館以及與當代著名藝術家進行的重要探討(Premiere Artist Talk)。每場活動都是Bradley精心策劃的結晶品,並植根於她作為藝評人的工作(Bradley也是巴塞爾藝術展專題故事的特約編輯)。她說:「我關注藝術界正在發生的更廣泛的內容、敘事線索或協同作用,以及它們如此重要的原因。我還會關注在藝術舞台上大放異彩的那些人物,看看他們誰能契合到某些主題,以及哪些性格的人能在一起共事。」
為慶祝20周年,超級策展人Hans Ulrich Obrist將主持一場Bradley形容在當今社會氣候下尤為艱鉅的主題:烏托邦。舉辦「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的目的是提出當代形勢的問題,Bradley還認為項目有必要應對當前的政治狀況如何影響藝術創作:「我們向藝術家提問政治局勢如何改變他們的創作。他們如何,並以何種緊迫性,感受到有必要解決某些問題?」
節目將以輕鬆的方式告終:一場討論幽默感的座談會。Bradley說:「許多在作品中融入幽默的藝術家其實都處理了困難的主題,但他們以不同的方式觸動觀眾。」
「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項目觸及的範圍很廣,Bradley必須為不同主題建立連繫。Bradley說:「我會要求每個支持都提問同一條問題:我們如何推測未來?無論是談論可持續性、科技,還是市場,我們究竟是持樂觀還是悲觀的態度?講者的預測是甚麼?我們想探索的是站得住腳的解決辦法。」
建立一個允許參與者自由發揮的框架,並在討論前進行視像連線是至關重要的。Bradley笑著說:「如果沒有這些準備工作,小組討論就會變得一團糟。今年的座談會將首次保持小規模,只有一位主持人和兩位講者。因為五個人的討論很難有深度。小組模式反而更有創造性。」
正如Bradley所言,「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這樣的展區為參觀者增加了「象徵價值」。她說:「它可能會被掩埋於展會的熱鬧氛圍中,但那些售出的藝術品背後其實蘊含著數個世紀的知識,而『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項目讓一切變得清晰明朗。」
這種感受適用於巴塞爾藝術展的所有特別展區,可以肯定的是,要使一場藝術展真正令人難忘,需要的不僅僅是藝術交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