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ow Parley for the Oceans is fighting to save our seas
Collaborating with world-famous artists, the organization spotlights the urgent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our planet’s most vital resource
How Parley for the Oceans is fighting to save our seas
Collaborating with world-famous artists, the organization spotlights the urgent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our planet’s most vital resource
How Parley for the Oceans is fighting to save our seas
Collaborating with world-famous artists, the organization spotlights the urgent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our planet’s most vital resource
How Parley for the Oceans is fighting to save our seas
Collaborating with world-famous artists, the organization spotlights the urgent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our planet’s most vital resource
How Parley for the Oceans is fighting to save our seas
Collaborating with world-famous artists, the organization spotlights the urgent need to make peace with our planet’s most vital resource
夜幕低垂,最近M+的LED幕牆上每晚都會放映由藝術家兼電影製作人楊福東創作的委約影像作品《雍雀》(2024),項目由M+與巴塞爾藝術展共同委約創作,瑞銀集團呈獻。長逾一小時的影片穿梭於香港的山野風景和繁華街道之間。主角伍先生重訪生命中的重要之地,路上交織著年輕的自己。《雍雀》富含隱喻,充滿了想像力及存在的反思。M+數碼特別項目製作副策展人辜雪婷與楊福東討論了這件充滿詩意的作品。
「對於這件委約作品,我希望有一個好聽且意象化的名字。這個作品想說的是,當小鳥面對無窮大海要起飛時,也許會有美好的嚮往和願景。至於英文翻譯《Sparrow on the Sea》,你可以把它想像為鳥兒在海面上飛翔的一個慢鏡頭。那種小小的麻雀,賦予自己勇氣,而海面、地平面都支撐着牠。我在想,當人慢慢變老的時候,是不是還可以充滿勇氣,去做一些開心、嚮往的事兒?」
「一開始收到M+的創作邀請時,我就想在香港拍這個片子。香港攝影師何藩先生的作品,有很多是關於香港這個城市的光影,也是對時間或是對城市質感的紀錄。我對於很多東西有自己的理解,但也吸收了他的一些養分和很多美學的質感。」
「《雍雀》片頭的漁民在海邊發現了一個箱子,但不知道箱子的主人是誰,鏡頭一晃,漁民正在注視着攝像機,代表他們對主角的關注。鏡頭再一轉,有一個人在海邊準備拿起箱子,那就是主角伍先生。然後故事開始。」
「伍先生有點像是一個五十歲的先生,分別由三位演員扮演。其中兩位扮演年輕的伍先生──像是白天和黑夜一般的兩個面向,還有一位是年老的伍先生。三位伍先生都在這個城市裏留有痕跡,並交織在一起,所以你會在一個房間裏,看到這邊年輕的伍先生在跳舞,而那邊三十年以後的伍先生在照鏡子,是一種時空交錯相遇的感覺。」
「片頭的伍先生拿起箱子準備離開,說的就是在年輕的時候,誰都想離開,想去追尋自己的美好生活。之後的幾十年,伍先生隱晦地往返,在城市中留下痕跡。這與片子晝夜變化的細節一起,體現出一種輪迴。時間就是這麼慢慢釋放,經歷了各種瞬間,所以片子希望將時間和記憶交錯,把這些混淆模糊成歲月的清晰日記。」
「片尾的時候,一隻章魚從海邊的行李箱裏溜出來,沒有明確說去了哪裏,章魚也讓人聯想起大海裏的某種未知生物。牠是否奔向了大海,誰都不知道。最後一個鏡頭跳躍到城市裏的女孩子,照樣地奔跑,奔向遠方。這幕在中環蘭桂坊拍攝,象徵着現實生活。」
「講到故事性,我還是想強調『意會』這個概念—一種語焉不詳的感覺。有時候我覺得語焉不詳是最靠近某種感受的準確表達。從另外一個角度來看,『意會』其實是每個人怎麼去感受的一個狀態,很抽象,有時候是一個奇怪的聯想或解讀。其實觀眾就是第二個導演,每個人看作品的時候,有些理解是來自自己的心理路程。」
「拍《雍雀》的時候,我有一個心理上的轉折,就是回到原點。我心裏一直莫名其妙閃現自己的第一部電影《陌生天堂》(2003),包括片頭的剪輯方式都借用了《陌生天堂》中一小段在游泳池裏游泳的場景。當年拍《陌生天堂》,我甚麼都不懂,就靠着年輕,一往無前。」
「後來我發現,我現在的日常生活,包括創作,都是因《陌生天堂》而起。現在回到原點,就是要消化時間帶來的感悟。是出海還是繼續在海上飛?我想現在不再是要充滿幹勁,而是要更輕鬆地去做。某種意義上來說,不見得飛越大海才是絕對的目標,但你擁有那種勇氣,會讓你更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