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敬元(Joseph Chen),香港逸東酒店文化總監

對陳敬元來說,參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是一項家庭活動。自從他的父親、藝術家Elon Chen開始每年收到展會的貴賓邀請以來,兩人便會一同前往。十年前Elon去世後,陳敬元開始改為與朋友一起參觀並規劃這一週的行程。但今年情況有些不同:陳敬元將首次以工作身份參與展會,代表香港逸東酒店內的當代藝術空間Tomorrow Maybe,作為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的官方文化合作夥伴之一。

轉換身分後,為準備首次參展準備著裝時,陳敬元決定以休閒正裝為主,換句話說,「可能不會穿高跟鞋」,他笑稱,儘管他仍計劃在穿搭中展現本地設計師如一丿(Yat Pit)和PabePabe的作品;他補充,到了晚上他可以更做自己,「更非二元性別,更中性,也許還帶點女性化。」

雖然陳敬元的行程大多隨心所欲,但他會提前決定參加哪些派對、表演和放映活動。「我會優先考慮自己組織的活動,然後是那些有特別活動的主要機構。」今年,陳敬元特別期待Empty Gallery的電音派對、林思穎(Jas Lin)在M+的表演,以及大館的年度「藝術家之夜」,其中包括陸明龍的表演和電影放映。

陳敬元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上的參與也大多隨緣。他期待參觀某些展位,包括「藝術探新」展區的 Property Holdings Development Group(香港)。談到參觀展會的準備工作,陳敬元強調「不僅要看展覽,還要參加『光映現場』和『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節目」。此外,他鼓勵觀眾安排時間探索會展中心以外的區域,並支持本地非牟利藝術空間:「這些空間對本地社區貢獻良多——支持他們的工作非常重要。」

江馨玲(Lorraine Kiang),馬凌畫廊聯合創辦人

在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開幕前幾週,藝廊主江馨玲忙於確保新藝術品拍攝、安排收藏家參觀行程,確認以及藝廊展位的佈局都規劃妥當。「我們會盡量從許多藝術家那裡挑選新作品,因此會我們在展會前約兩個月確定選擇。」她說。然後在展會前幾週,藝廊會向收藏家發送預覽郵件,根據江馨玲的說法,約80%的回覆者會要求到展位觀看作品。

「有些收藏家會在頭一兩天來,而其他人則選擇在週末到來,所以我們會確保他們想看的作品出現在展位上。」 江馨玲說。「提前準備對我們來說非常關鍵,因為這樣我們可以知道誰可能對某些作品感興趣。」根據收藏家回覆,江馨玲會為第一天和第二天規劃展位佈局,然後根據觀眾對這些作品的反應,再調整後續每天的展位佈局。

年復一年,江馨玲期待迎接國際收藏家碰面,但今年她特別期待與來自紐約的新美術館(New Museum)、三藩市現代藝術博物館(San Francisco Museum of Modern Art)和古根漢博物館(Guggenheim)的策展人會面。「通過電子郵件溝通和發送藝術家的作品集很容易,但面對面看作品與在電腦上看還是非常不同。」

區子賢(Simon Au),《Vogue Hong Kong》編輯總監

在區子賢與時尚界的朋友們參觀香港展會之前,他們會在The St. Regis Bar見面,根據當天的氛圍,喝杯咖啡或白酒。他通常會多次參觀展會,每次穿著不同的風格,儘管所有造型都傾向於低調奢華——比如The Row、Lemaire或Brunello Cucinelli的深色西裝和外套。區子賢表示:「在欣賞不同藝術作品時,我認為舒適簡單的服裝能助我放鬆,並在不受束縛的身體狀態下思考藝術家的創作。」。

參觀前,區子賢會瀏覽巴塞爾藝術展的網站和社交媒體平台,並閱讀巴塞爾藝術展專題故事(Art Basel Stories)的文章,了解自己感興趣的展位、講座、導賞和活動。今年,他計劃參加「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有關人工智能創作的座談,並會到 SC Gallery(香港)的展位觀看周俊輝的研究性作品《Interview the Interviewer II》(2025)。該項目「融合了前香港記者的個人檔案、報紙剪報和其他媒體,」區子賢解釋道。「對我來說,新聞報導是理性的,而藝術是感性的,我期待兩者的『跨界』。」他還將留意Louis Vuitton等奢侈品牌的特別項目或展覽。

對於準備參觀展會的人,區子賢說:「做好research很重要,了解你感興趣的藝術家或作品以及它們的位置,以減少尋找展位的時間。」此外,「舒適且時尚的服裝也很重要。」他笑著補充道:「高跟鞋可能不是個好選擇!」

作者及圖片標題

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於2025年3月28日至30日舉行,按此購買門票

本文與《Vogue Hong Kong》合作,按此閱讀原文

Emily McDermott是居住在柏林的作家及編輯。

頁頂圖片標題:2023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卓納畫廊的展位現場

2025年3月21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