現居台北的Rudy Tseng(曾文泉)細說他踏進當代藝術收藏之路。在這個獨家採訪中,他講述了從收藏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YBAs)的作品,到策劃雙年展,以至支持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及東京森美術館等大型機構的歷程。

本文與《尚流Tatler》合作

「傳媒工作使我有很多機會接觸藝術。在迪士尼工作期間,我結識了陳維德(Eugene Tan,現為新加坡國家美術館館長),他帶我去欣賞了英國青年藝術家(Young British Artists,YBAs)的作品,我開始對當代藝術產生興趣,也開始收藏YBAs的作品。」

「我曾經在倫敦看過達明安.赫斯特(Damien Hirst)的攝影作品《With Dead Head》(1991),照片中的他抱著一個人頭。這張作品引起了我的好奇,20年過去,它仍然在我的腦海中揮之不去。」

「起初,我涉獵的範圍只是亞洲當代藝術。後來,我開始涉足全球。如今,我不會在乎藝術家的國籍,更注重的是作品的創作內涵。」

「我生命其中一個轉捩點是2005年的除夕,我向迪士尼遞交的辭呈。我決定過自己想要的生活——每年選擇一個城市至少住上三個月,投入當地的藝術界。第一個地方是紐約,在當地的五年間我結識了美術館館長、策展人、藝術家和收藏家。我還住過東京和柏林。近年我經常來往巴黎和倫敦。」

「雖然我曾經是Hermès的忠實愛好者,但現在奢侈品對我來說已經不重要。我將生活追求轉向藝術收藏。參觀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時,我會選擇經濟艙,入住會場對面的四星級酒店。」

「在香港國際藝術展(ART HK)被巴塞爾藝術展收購前,我就已經一屆不落。有一年香港展會前,我的父親仙逝了。抵港的第一個晚上,我去了林偉而(William Lim)的辦公室參加黎清妍的展覽開幕。當時她的畫作售價很低,迅速售罄,但我真的沒有心情欣賞這些作品。怎料到幾年後,我有機會透過維他命創意空間的張巍購買她的作品。」

「我的藝術家名單包括傅丹(Danh Vo)。我很早就關注他。其中一件代表作是《我們人民》(2010-2014),作品是自由女神像的原大複製品,分拆為250件薄銅片雕塑。」

「台灣藝術家何采柔的影像作品,比如其中一部八頻道影像作品《Vera X Diary》(2023),都極富空間感和劇場感。另一位來自印尼日惹得藝術家依佩.諾兒(Ipeh Nur)也在我的關注名單中。她已經受邀參與日惹雙年展、台北雙年展和沙加雙年展。最後一位是來自印尼孟買的阿莫.帕特爾(Amol K. Patil),他探討印度根深蒂固的種姓制度和新移民之間的矛盾,通過繪畫和雕刻來呈現這些社會現狀。」

「透過對藝術的熱愛,我很幸運認識到非常多朋友。譬如我在2009年購買李明維的《補裳計畫》時認識了藝術家本人。自此,我們常常交換藝術和旅行經驗,逐漸成為終身好友。」

「東京森美術館的館長片岡真實早年來台灣時,通常住在我家。2013年當我策劃堂島川雙年展時,她給予我寶貴的幫助。她為我介紹了過百個藝術家,還幫助我進行翻譯和溝通的工作。」

「加入泰特現代美術館亞太區典藏委員及森美術館Best Friends,收藏家施俊兆是我第一位接觸的人。我與葉曉甄也是親密的朋友,我甚至稱她為我「藝術界的伴侶」。我在她旗下的文心藝所基金會擔任董事,為他們的展覽和項目提供意見。我們經常一起參加活動、旅遊和參觀巴塞爾藝術展。」

作者與圖片標題

本文來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與《尚流Tatler》的一年合作系列,原文系列標題為「藏家的凝視」。

2024年4月26日發佈

網頁全幅圖片標題:Rudy Tseng,照片由林岳弘拍攝,圖片由《尚流Tatler》提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