儘管歷史背景迥異,Bagri基金會和Asymmetry藝術基金會卻有著諸多共同點。兩者總部均設立於倫敦,關注亞洲及周邊地區的藝術,並推崇靈活的贊助方式。如今,兩家基金會已將這些本有的共同點轉化為當代慈善事業強有力的新模式。

Bagri基金會由印度出生的Bagri勳爵於1990年創立,旨在支援教育、醫療和救助工作。其兒媳、藝術史學家Alka Bagri在2010年代將該基金會的工作範圍擴展到藝術和文化領域。她解釋道:「我學習過來自亞洲各地的藝術,包括日本墨繪(Sumi-e)及伊斯蘭書法,所以我想確保我們將工作範圍擴展到更廣泛的亞洲,但更重要的是,我想聽聽現在的藝術家有甚麼想法,並為他們的作品創造一個展示空間。」

自此,Bagri基金會逐步發展成為當代藝術的重要支援者。近期英國多場展覽均為Bagri基金會資助,包括麥拉蒂.蘇若道默(Melati Suryodarmo)在伯明罕聖像美術館(Ikon Gallery)的展覽、森山大道在倫敦攝影師畫廊(The Photographers’ Gallery)的展覽,以及Matthew Krishanu在倫敦卡姆登藝術中心(Camden Art Centre)的展覽。此外,基金會還作為主要贊助者,支援者了沙茲亞.西坎達(Shahzia Sikander)於2022年在紐約的麥迪遜廣場公園(Madison Square Park)和上訴法院(Courthouse of the Appellate Division)舉辦的「哈瓦… 呼吸、空氣、生命」(Havah… to breathe, air, life)展覽。2023年,Bagri基金會與倫敦海沃德美術館(Hayward Gallery)啟動了為期三年的合作,共同推出由斯拉夫及韃靼(Slavs and Tatars)、Asim Waqif和莫妮拉・阿爾卡迪里(Monira Al Qadiri)創作的戶外委託作品。同年,基金會還與英國最大的藝術獎項——Artes Mundi國際當代藝術獎(Artes Mundi Prize)合作,支援了2023年和2025年的兩屆評選。

Asymmetry藝術基金會則是英國藝術界的新興力量,由出生於中國、現居倫敦的杜妍於2019年創立。與Bagri基金會相似,Asymmetry藝術基金會堅持採用相互協作的贊助策略,並將與美術館、藝術機構、藝術空間和雙年展的合作與緊密聯繫視為一切工作的核心。基金會通過提供學術獎學金、策展實踐資助計劃和公共項目,支援更廣泛的藝術從業者,比如學者和藝評家,杜妍將這些人描述為「創造對話,分享知識,並將藝術家介紹給其受眾」的「關鍵角色」。

基金會支援的項目包括在倫敦大學金匠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視覺文化系設立的全額博士獎學金;白教堂美術館(Whitechapel Gallery)的策展實踐資助計劃;奇森黑爾美術館(Chisenhale Gallery)的策展寫作資助計劃;以及與考陶德藝術學院(The Courtauld Institute of Art)合作的Asymmetry大中華區與華語當代藝術研究項目,項目涵蓋兩項博士後獎學金、一系列公共講座和國際研討會。近期,Asymmetry還與倫敦泰特現代美術館(Tate Modern)合作,支援由李佳桓(Alvin Li)和陳思穎(Hera Chan)擔任的兩個亞太地區策展職位。

Asymmetry的執行總監蘭若漪(Michèle Ruo Yi Landolt)表示,基金會提供全額資助,而項目由合作機構管理,這種資助形式「讓合作機構保持項目的擁有權,反過來在各個層面上讓我們之間建立了堅實的信任基礎和長期的合作。」這種模式也讓基金會的夥伴關係網路不斷交織並碰撞出新的火花,例如,菲律賓裔美國藝術家組合恩佐.卡馬喬(Enzo Camacho)和連潔(Ami Lien)在考陶德藝術學院2024年的講座系列中的演講,便是Asymmetry與柏林當代藝術中心(Centre for Contemporary Arts Berlin)在「Offerings for Escalante」藝術展公共項目合作的延伸,展覽呈現了菲律賓內格羅斯島(Negros)上關於糧食主權和土地正義的鬥爭。

回顧Asymmetry的發展歷程,杜妍認為這背後是一種可複製的模式,而核心就在於具創造性的聯盟。她表示:「Asymmetry如同一根細線,將藝術家、策展人和藝術從業者等不同社群鬆散地串聯起來。我期待更多類似的平台與我們攜手合作,支援來自多元文化背景的策展人,共同塑造一個更加豐富和引人入勝的藝術世界。」

蘭若漪續道:「自成立伊始,我們通過合作和夥伴關係實現了健康成長,並取得了豐碩成果。在這個日新月異的世界,人們常常認為進步和成長意味著要變得『更大、更好、更快』,但過去的經驗告訴我們,人際交往和連結是不可替代的,有意識地進行社群建設始終是我們工作的核心。」

這種有意識的社群建設在2024年4月的「A World of Many Worlds」集會中表現得淋漓盡致,活動由亞洲論壇(Asia Forum)在奎利尼·斯坦帕里亞基金會(Fondazione Querini Stampalia)舉辦,屬於威尼斯雙年展的附屬活動,並由Asymmetry與Bagri基金會聯合主辦。亞洲論壇的創辦人Annie Jael Kwan在Bagri基金會的支援下,於2022年威尼斯雙年展正式推出這一盛會。2024年的活動因Asymmetry的聯合主辦而實現了莫大進展。Bagri基金會的總監Chelsea Pettitt表示:「與Asymmetry合作是再容易不過的決定了。」她提到,2022年論壇在疫情尾聲且宣傳有限的情況下僅吸引到近150名參與者,而2024年的活動得益於Asymmetry的夥伴關係網络,吸引了超過500名參與者。她補充說:「當天我們感受到的團結精神,以及如此高的全球參與度,對我來說是一次無與倫比的經歷。」

Kwan 表示,自Bagri基金會與亞洲論壇的合作之初,這種團結精神就已顯現:「他們明白建立觀眾群體需要時間,因此沒有立即選定項目的固定模式或成功標準,而是選擇信任並和我們合作。」在建立組織架構以持續推進項目時,這種信任得以延續。「我們向Bagri基金會提出了這次為期三年的發展支援請求,這在他們的其他資助申請中是前所未見的,而他們的支援大大增強了我們的信心和動力。」Kwan 回憶道。

基於這一基礎,Kwan 在尋找潛在合作夥伴時發現了與Asymmetry的天然契合。「我們對亞洲相關的藝術家的創作有許多共同興趣,在社群建設與從業者社交集會上,我們也理念相通。」Kwan 說。這正與Bagri基金會的理念相得益彰:宣導合作,並將亞洲視為一個由地理、歷史和僑民共同塑造的全球語境。

所有這些因素讓「A World of Many Worlds」成為一個強大的合作項目。項目名稱受啟發於2018年出版的一本探討多元世界觀的書籍,其中編輯Mario Blaser和Marisol de la Cadena引用了拉坎頓叢林第四宣言(Fourth Declaration of the Lacandón Jungle):「我們追求的世界,定能包容多個世界(The world we want is a world in which many worlds fit)。」這種理念體現在參與者的國際多樣性上——包括威尼斯雙年展國家館的藝術家Sandra Gamarra Heshiki林立施(Lap-See Lam)、毛利悠子(Yuko Mohri)、馬克.薩瓦圖斯(Mark Salvatus)、Vidha Saumya和楊沛鏗(Trevor Yeung)——也反映在活動的組織結構上:這場藝術家和策展人的聚會由多個基金會支援,而這些基金會都致力於攜手合作,實現社會共同利益。

關於氣候、種族和社會正義的藝術家圓桌討論凸顯了這一理念,參與討論的嘉賓表達了對資源的共同關注。建築師Sahar Qawasmi是Sakiya學院創始人,學院致力於連接巴勒斯坦當代藝術和生態實踐,她和藝術家Nida Sinnokrot共同討論了在生態危機背景下,發展全新生活方式的重要性。「沒有可持續的神話,就沒有可持續的技術。」Sinnokrot說道。她指的是原住民社區共有的故事和歌謠,他們以此傳播紮根於傳統的土地知識,以及藝術如何透過介入這些遺產來宣揚可持續發展的前進能力。」

隨著公共資助的削減和生活成本的上升,藝術家、文化工作者和藝術機構的工作承受著越來越大的壓力。Sinnokrot的觀點切中現實,突出了尋找藝術或者環境手段保護脆弱生態系統的緊迫性。Pettitt指出:「財務方面的挑戰限制了藝術領域推動富有雄心且風險較高的項目,我們認為基金會為實現這些目標提供支持至關重要。」

作者及圖片標題

白慧怡(Stephanie Bailey)是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與巴塞爾藝術展對話」的策展人以及巴塞爾藝術展亞洲內容顧問及編輯。

頁頂圖片標題:Bagri基金會委託作品:Asim Waqif,《वेणु [Venu]》,2023,照片由 © Jo Underhill 拍攝,圖片由藝術家提供

2024年6月25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