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與《尚流Tatler》合作

「我自幼便對藝術和設計充滿興趣,後來在倫敦中央聖馬丁學院專攻設計專業。我的藝術收藏之旅可以追溯到25歲左右展開的獨居生活,當時我需要一些藝術品來裝飾新居,便向香港本地藝術家購入了一些作品。」

「起初我通過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和不同的講座來接觸藝術世界。然後,我開始走訪不同藝廊,逐漸認清自己對藝術的偏好。2017年的匈牙利之旅是我成為藝術愛好者的重要里程。拜訪路德維希博物館(Ludwig Museum)的過程讓我真正了解當地的當代藝術家,這激發了我對他們的興趣,並開始探訪他們的工作室。」

「我發現匈牙利,乃至整個東歐,都缺少了一個全面展示當代藝術家的平台。因此我決定創立一個基金會兼非牟利藝術空間。遊歷過塞爾維亞、波蘭和捷克等國家後,我了解到當地藝術界的需求,並開始收藏當地的作品。」

「自2017年起,我們開始在布達佩斯籌備Q Contemporary。儘管2020年的疫情阻礙了我親身參與部分計劃,但在當地團隊的努力下,我們依然在2021年成功開辦了首個展覽,展示了我的部分收藏品。」

「我的日常中有七至八成的旅行都是圍繞著藝術。無論目的地在哪,參觀藝術家工作室已經成為我們旅程中不可或缺的部分。我們也樂於探訪年輕藝廊,美術館也是必訪之地。我喜歡探索新地區,因此我很可能會將興趣擴展到全球其他地區的藝術家。」

「其中一個難忘的旅程是去年12月在路易威登基金會(Fondation Louis Vuitton)參觀馬克.羅斯科(Mark Rothko)的展覽,極具力量。正是這種力量促使我專程前往巴黎,因為我非常想親眼目睹這些作品。我停留了大約兩三個小時,盡可能欣賞最多的作品。」

「這次展覽難得地包括了他的早期作品,以及這些早期作品至今的演變過程。展覽的其一亮點是策展空間的設計:深色背景下,僅有一束光照射在作品上,讓觀眾能夠看到顏色的微妙變化,以及Rothko在作品中疊加的層層顏色。這種體驗讓人難以忘懷,」

「每次當我收藏到一件特別喜歡的藝術作品,我和丈夫通常會一起慶祝。如果藝術品是準備放在香港的家裡,我會預先和他討論,因為我們需要共同決定擺放位置。」

「或許你了解什麼是『好的藝術品』,但這並不一定反映你的個人喜好。如果你僅僅因為追隨潮流而購買藝術品,你可能最終並不真正喜歡這件作品。現在,我只收藏那些自己真正喜歡並充分研究過的作品,避免衝動購買。」

「其中一個我最情有獨鍾的名字是來自捷克的Klára Hosnedlová。她將刺繡、繪畫、雕塑和表演結合,創作出既有動感、又融合刺繡元素的作品。她的作品細膩、富情感且脆弱,使我深深著迷。」

「另一位值得一提的藝術家是Vera Molnár。她是數碼藝術的先驅之一,利用演算法創作,奠定了她在這個領域的地位。儘管年事已高,她的探索精神仍舊旺盛。」

「藝術為我帶來友誼。通過藝術,我遇到了生命中兩個極其重要的人。第一位是我的丈夫,我們不只是生活伴侶,也是商業合作夥伴。2017年,我們在一場上海的藝術活動中相識,這證明了藝術如何連結起志同道合的人。我們一起走訪中歐、東歐,也定期參與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及不同藝術展會。無論在國內還是國外,只要時間允許,我們都會探訪不同的藝術家工作室。」

「第二位是Márton Nemes,他代表匈牙利參加了今年的威尼斯雙年展。2019年,我在倫敦遇到他,他當時仍然是學生。自此,我開始收藏他的作品,這份友誼一直延續至今。 2022年,他鼓勵我和丈夫開設自己的藝廊,以繼續支持匈牙利藝術家,並把更多作品帶到亞洲展示。正因為他的鼓勵,我們決定在香港開設自己的藝廊,並以他作為我們首個展覽的藝術家。我們所做的都是基於藝術家的需求,幫助他們將自己的才華展示給更多觀眾。」

「我打算將大部分藝術品繼續在Q Contemporary的布達佩斯空間展出。未來五年,我們的目標是開展更多教育項目,向公眾深入了解這些藝術家所在地區的故事和現狀。」

「今年,我們還將計劃在布達佩斯啟動藝術家駐留計劃,讓更多藝術家可以互相交流想法、分享才華和啟發彼此。我認為不同國家之間需要更多的文化對話和交流。我希望能夠在布達佩斯和香港的空間舉辦更多精彩項目,將優秀的藝術新星及被埋沒的藝術家。」

作者與圖片標題

本文來自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與《尚流Tatler》的一年合作系列,原文系列標題為「藏家的凝視」。

頁頂圖片標題:(從左至右)Geta Brătescu,《Untitled (Capricio series)》,2008;David Horváth,《Untitled》,2021;Stanislav Kolíbal,《Grey relief》,2016;照片由Hongsoon Park拍攝,圖片由《尚流Tatler》提供

2024年12月11日發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