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2003年進入當代藝術收藏的。那是一個下著雨的週末,我莫名地走進一家畫廊,看到了程叢林的《靜物》。我太太打電話問我在哪裡,我說心情不太好,正在畫廊裡看畫。她說:「那好,你看得懂嗎?」我說:「我突然覺得,看畫讓我的心沉靜了下來,伴隨著外邊的雨聲,一下子釋然了不少。」從那之後,我就愛上了藝術收藏。在我家裡,幾乎看不到一本法律書,都是藝術品,各種畫冊,藝術家自傳。
20年來,我收藏了1000多件作品。收藏是一種循序漸進的過程。起初,我關注的是中國1978年恢復高考以後四川美院出來的一批藝術家,比如周春芽、何多苓等。之後我的目光慢慢放至全國,慢慢我也摸索出了一些心得,如何找到適合的藝術家:他要有品位,有獨特的風格,以及未來在市場上的潛力。中國70後、80後的藝術家是我的收藏主題,例如劉韡、賈靄力、黃宇興、歐陽春、尹朝陽、王興偉等。現在,我也會收藏更年輕一代的藝術家,比如郝量、高露迪、閆冰等。於我而言,收藏,首先是要喜歡這件作品。你如果不喜歡,這件作品僅僅只是值錢而已。
我的友誼基本上都跟藝術圈層有關。比如我在UCCA藝術基金會理事會,認識了很多頂級藏家;在美藏會,認識了劉剛、唐炬、王中軍等等這些著名的藏家;也常參加一些藝術之旅、企業家俱樂部等聚會。
我重點要講的朋友是有兩位。一位是藝術家屠宏濤,我從2009年開始收藏他的作品,每一個時期的典型代表作品都有。日常交往當中我們無所不談,當我一個人想放鬆開心,想聽藝術家的故事,想聊聊當代藝術市場,我都會去見他。第二位是藏家喬志兵。他是上海油罐藝術中心的創始人,也是一個非常有名的藏家。他說:「我如果不懂,我可以找很多懂的人一起去溝通」。這句話讓我非常震撼。他持續向國際藝術家、國際藝術機構學習和請教,不斷更新自己的認知。
當收藏到一定的程度,就希望能把這份美和愉悅分享給更多的人,需要一個展示空間。我旗下的泰和泰中心(一棟33層的大樓)展示了我收藏的裝置、雕塑、繪畫、影像等作品,比如我在大堂專門設置了藝術空間;律師辦公樓的接待層、會議廳、會所都陳設著藝術品;我也會在國內的幾十間辦公室中展示作品,與大家交流。
我的藝術傳承主要體現在我大兒子身上。他在英國留學六年,本碩學習博物館管理和藝術管理。藝術品的交易、收藏,未來是升值的,這一定是未來中國非常看重的產業,文化強則國強;跟市場和時代同步,就能把這份職業變成產業。他在一家藝術機構工作,也準備進修藝術史的博士。我們已經創立了ti藝術基金會,雖然他沒有從事我的律師職業,但他傳承了我另外一個「職業」。他已經開始收藏90後、00後藝術家的作品,我們的收藏有交叉和互補。我相信他的眼光,給他很多鼓勵。他更偏重影像,我則更偏重繪畫和雕塑,但這些不同點反而讓我們父子之間的感情更近。
法律是理性的,藝術則是感性的。我在感性的藝術收藏當中,體會到更加豐富的人生,它帶給我愛和快樂,也帶給我憂鬱和痛苦。自從愛上藝術收藏之後,它就變成了我的另一個職業。律師是我的立身之本,藝術收藏是我的熱愛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