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任何語言中,「轉變」(Transition)聽起來容易。 它穿梭於書頁間,常流於眾人之口。 它是個有視覺的詞語,一個流動的形象。然而,事情從來不會如此簡單:變化仍是必須考慮之事,障礙也依然存在。舊的思想和力量被加以運用,但有些則被拋棄,因為出現了新的思想和力量,並預示著希望。
在威尼斯的兩個場地內,加拿大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Canada)帶來了名為「斯坦道格拉斯:2011 ≠ 1848」的展覽,精選了其為紀念2011年全球公民和政治動蕩10周年而創作的全新視頻和攝影作品。在威尼斯的道格拉斯說:「這件作品是關於2008年(全球經濟危機)的重要性,隨著時間的推移,它在世界各地以不同的方式、出於不同的原因逐漸浮現出問題,2011年發生的事情就是第一次迴響。最常見的原因是經濟大蕭條。美國煽動政治家的崛起和英國退歐都是對同一件事的迴響。事實上,他們本可以救助人民,讓人民可以償還銀行貸款,但他們卻選擇救助銀行,無視民眾的赤字。這就是這一切的根源。」
在另一個場地——威尼斯多爾索杜羅區(Dorsoduro)的一個16世紀食鹽倉庫——道格拉斯通過一個雙頻道視頻裝置《 ISDN》重回動態影像的實踐。雖然道格拉斯承認社交媒體的力量,但他沒有使用它。「我為什麼要用呢?」他笑著問,「我整天都在電腦前。」相反,他將音樂視作一個跳板,並探討音樂如何通過技術增加跨文化阻力。這些想法集中在嘻哈音樂和2000年代中期的污垢音樂(grime),以及它的迴響貝斯(dubste)起源,這與基於沙阿比(sha'abi)的「mahraganat音樂」時間 線相似——沙阿比是一種廣受歡迎的埃及音樂類型,起源於在數千英里外的開羅。道格拉斯的作品雖然根源不同,但卻有相似之處。他說:「這關於對話。 這些人被語言、空間和文化分隔開來。 我們有一些埃及兄弟能夠注意到開羅和英國之間的共同點,並認為可以通過ISDN互聯網連接進行對話。在很多情況下,他們通過使用完全相同的軟體、使用相同的樣本、使用相同的嘻哈音樂引用來發現其中的共性。他們沒有順從和遵守這一流派的規則,而是將自己當地的音樂語言融入其中。」
在互聯網出現之前,這並非易事——在許多地方,這仍然是一種奢侈品——這種技術的使用讓聲音重合和共存,構建和添加革命性的原聲音樂; 一種運動形式也可以沉浸在創造和舞蹈中——因為即使在革命過程中也可以有歡樂,交換的過程。
Brian Keith Jackson是一位美國作家(著作包括《The View From Here》、《Walking Through Mirrors》及《The Queen of Harlem》),散文家,以及藝文作者。他曾為巴塞爾藝術展邁阿密海灘展會雜誌撰寫文章,由Xaviera Simmons編輯。
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由卓納畫廊(紐約、香港、倫敦和巴黎)以及Victoria Miro(倫敦和威尼斯)代理。 今年六月,他將以《Onomatopoeia》(1985-1986)參展巴塞爾藝術展巴塞爾展會的「意象無限」展區。
探索相關內容
全屏影像標題:1. 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Helen Lawrence》(表演相片,2014)© Stan Douglas2.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ISDN》(影片靜幀)(2022),由藝術家、卓納畫廊(紐約、香港、倫敦和巴黎)以及Victoria Miro(倫敦和威尼斯)提供© Stan Douglas3.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Helen Lawrence》(表演相片,2014)© Stan Douglas4.斯坦道格拉斯(Stan Douglas)《Moynihan Tain Hall》(裝置照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