藝廊、學者與藝術贊助人如何塑造印度的當代藝術景象 by Kanika Anand

藝廊、學者與藝術贊助人如何塑造印度的當代藝術景象

Kanika Anand

在沒有藝術體制的環境下,「藝廊擔當了博物館的角色」


印度是一個擁有豐厚歷史的國家,它的色彩和聲音、品味和喜好,位置和構成,一起植根於其文化景觀。儘管這裡有各種不同的藝術實踐,也有新一代具有前瞻性的策展人,及具有國際影響力的平台,如印度藝術展、科欽-穆吉里斯雙年展(Kochi-Muziris Biennale)和不期而遇藝術節(Serendipity Arts Festival),但印度的藝術發展依然得不到政府的重視。在撥款和獎勵等資助的缺乏之下,沒有足夠的基礎設施來支持公共藝術機構和藝術家。因此,由贊助人轉型的少數藝廊主擔任了超越他們傳統職責範疇的角色,成為當代印度藝術的基石。

在20世紀,Amrita Sher-Gil等藝術家將西方美學融入了印度學術藝術中,再加上孟加拉學派(Bengal School)的復興主義藝術(Revival Art),催生了一種神奇的融匯式現代藝術,其中最著名的是孟買進步藝術家團體(Progressive Artists Group)。另一方面,在印度西部的古吉拉特邦(Gujarat),巴羅達藝術家團體(Baroda Group)脫離現代主義的傾向,以尋求一種新的當代身份。

左:Krishen Khanna(孟買進步藝術家團體成員)《Who is it?》(年份不詳)。N.S. Bendre (巴羅達藝術家團體成員)《Untitled (Mother and Child)》(年份不詳)。作品由DAG藝廊於201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呈現。
左:Krishen Khanna(孟買進步藝術家團體成員)《Who is it?》(年份不詳)。N.S. Bendre (巴羅達藝術家團體成員)《Untitled (Mother and Child)》(年份不詳)。作品由DAG藝廊於2015年巴塞爾藝術展香港展會呈現。

隨着觀念和實踐於20世紀在最著名的藝術學校里蓬勃發展,如聖迪尼克坦(Santiniketan)的Kala Bhavan視覺藝術學院、巴羅達大學(Maharaja Sayajirao University of Baroda)、孟買的Sir JJ School of Art和德里的Delhi College of Art,藝術家和他們的贊助人之間的友誼開花結果,其中許多人建立了至今依然屹立的藝廊,包括成立於新德里的Kumar藝廊、Art Heritage藝廊、Vadehra Art藝廊和Gallery Espace,及成立於孟買的Chemould Prescott Road藝廊和Pundole Art藝廊。Gallery Espace由實業家Renu Modi在著名現代主義藝術家M.F. Husain的建議和鼓勵下創立。這些藝廊既是機構又是市場,反映了在新德里、孟買和加爾各答城市發展中的商業、贊助和教育交織的結構。

印度藝術圈的「元老們」沒有接受過正統的藝術教育,他們在毫無支持的狀況下建立起印度的藝術基礎設施,兼顧了藝術創作和商業運營,在朋友和藝術家的指導下,通過滿腔熱情而不是藝術相關的技能來塑造這裡的藝術圖景。這些元老級人物為今天印度現當代藝術打造了一個寬廣的舞台,令繼承者得以作新的嘗試、試驗不同的藝術形式,以更好地為印度的藝術業做貢獻。Vadehra Art藝廊代理的藝術家反映了從現代到當代的過渡,包括現代藝術泰斗Benode Behari Mukherjee和V.S Gaitonde、先鋒藝術家及教育家Rameshwar Broota和Gulammohammed Sheikh,及當代藝術大師Nalini Malani和Shilpa Gupta。2007年,Vadehra Art藝廊成立了非營利的印度當代藝術基金會,由藝廊創始人的女兒Roshini Vadehra和兒媳Parul Vadehra管理,其顧問委員會成員包括來自藝術界的重要人物,如漢斯-烏爾里希奧布里斯特(Hans Ulrich Obrist)和Ranjit Hoskote。

前身為畫框定製的工作室,代理了Shilpa Gupta、Anju Dodiya和Rashid Rana的Chemould Prescott Road藝廊持續探討社會政治議題,在1990年代初的孟買暴動期間成為了藝術家的庇護所。Chemould Prescott Road藝廊的創辦人兼總監Shireen Gandhy憶述,當時他開始支持那些創作無利可圖卻充滿實驗性作品的藝術家,其中包括Malani創作的《City of Desires》,藝術家將赤陶粉灑滿藝廊的地板,這件作品將整個藝廊空間變成一個場域特定裝置。Gandhy說:「這種作品需要得到藝術機構的支持。在某種程度上藝廊的支持是重要且自發性的,我們都知道藝廊其實正在取代博物館。」

undefined by Nalini Malani個展「Casandra's Gift」2014年於Vadehra Art藝廊展出。由Vadehra Art藝廊提供。
Nalini Malani個展「Casandra's Gift」2014年於Vadehra Art藝廊展出。由Vadehra Art藝廊提供。

同樣值得注意的後來者Nature Morte藝廊,由聯合創辦人Peter Nagy於1982年在紐約東村成立的,Nagy成功掀起了一波世界對印度當代藝術家如巴爾提卡爾(Bharti Kher)和達亞妮塔辛格(Dayanita Singh)的關注。Nature Morte藝廊於1997年在新德里開設了空間,並成為城中備受推崇的藝廊,代理了成名和年輕藝術家,包括Seher Shah、Tanya Goel和Asim Waqif。在比較紐約和新德里的藝術場景時,Nagy說:「我們迫切需要更多藝廊在印度設立,這既為藝術家服務,又擴大公眾對當代藝術的認識。」

越來越多的新一代藝廊主接受挑戰,通過策劃展覽項目面向世界。佳士得印度的前主管Amrita Jhaveri及其妹妹Priya Jhaveri於2010年在孟買成立了Jhaveri Contemporary藝廊,專註呈現跨代和跨區域間聯繫的主題,代理探索場所營造和歸屬感且旅居海外的印度藝術家,如Yamini Nayar、Rana Begum,和Simryn Gill。對實驗性作品獨具慧眼的Sree Banerjee Goswami於2006年在孟買成立了Project 88,藝廊方向和其母親成立的專註於現代藝術的Gallerie 88大相徑庭。Project 88代理的藝術家包括Himali Singh Soin、Neha Choksi、Rohini Devasher和Desire Machine Collective。位於新德里的GALLERYSKE藝廊起初於2003年在班加羅爾由Sunitha Kumar Emmart創立,主要呈現關注材料、聲音和過程的概念藝術家,如Sheela Gowda、Astha Butail和Dia Mehta Bhupal。2009年,Priyanka和Prateek Raja在加爾各答開設了打破現有藝術階級體系的Experimenter藝廊,代理瑪格南圖片社攝影師Sohrab Hura,和2018年特納獎提名藝術家兼導演Naeem Mohaiemen等重要藝術家,同時也發揮着活力孵化器和知識創造者的角色。

「在過去的20年裡,我們看到了印度藝廊的巨大進步和專業精神,從正式的藝術家代理,到以打破傳統和合作方式呈現他們的作品,如藝廊周末。”蘇富比東南亞現當代藝術銷售主管Manjari Sihare-Sutin說道。Sihare-Sutin將印度藝術生態系統的發展歸功於藝廊的努力,「他們是人才的伯樂、養育者、第一批贊助人和有影響力的人。」

Khoj International Artists’ Association、Mumbai Art Room、Indian Foundation for the Arts和Inlaks Shivdasani Foundation等非營利組織提供的一系列駐留計劃、獎學金和獎項,在藝廊框架之外支持藝術家、為印度藝術圖景注入了活力。Inlaks Shivdasani Foundation近年還和紐約的ISCP、倫敦的Delfina Foundation 及倫敦大學金史密斯學院(Goldsmiths, University of London)合作。藝術投資諮詢公司ArtTactic於2019年發布的首個關於印度藝術市場的報告《India: Art and Philanthropy Report》表示,展示印度當代藝術家的新非商業平台的數量比2009年增加了超過一倍。這些平台包括由私人和企業慈善家提供支持的雙年展、藝術家駐留計劃和全新美術館,及包括英國文化協會(British Council)、瑞士藝術協會Pro Helvetia和歌德學院(Goethe-Institut)等外國文化領事館。超越國家的界限,這種堅持不懈和獨創性精神,孕育了駕馭當代文化的自由和雄心,以及公共和私人參與者之間的相互合作。

undefined by Sohrab Hura作品(細節)於2020年在藝廊Experimenter展出。由Experimenter藝廊提供。
Sohrab Hura作品(細節)於2020年在藝廊Experimenter展出。由Experimenter藝廊提供。

如今,Experimenter藝廊創始人將他們的焦點集中在成為比中介人更近一步的「使能者」,在現有的背景下,他們提出了一個藝廊兼機構的模式。「有許多藝術實踐依然沒有得到展現,因此印度的藝術場景中存在不平衡的現象,這和印度固有的發展背景有關。」根據這一觀點,在疫情期間,他們推出了Generator Co-operative Artist Production Fund項目,為藝術家提供微型資金協助他們完成作品、支持創作或啟動調研。這個項目始於藝廊與藝術家的對話,雙方討論如何通過引入不期望任何回報的人道的合作式框架,以顛覆傳統資助結構的權力動態。Experimenter藝廊的Rajas夫婦說道:「正是這種挑戰形式的思維促使我們質疑傳承下來的框架。」

作者為Contemporary Calgary助理策展人及印度陶藝三年展策展團隊成員。
頂部圖片:Nilima Sheikh《Terrain; Carrying Across, Leaving Behind》(局部)(2017)。由Chemould Prescott Road孟買提供。


Discover more related content below: